首页>小语种>日语(不更新)>日语学习>

古代日本人是如何修改汉字创造日语假名的?

网络2020-06-08 13:47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日文(假名)是根据中国汉字改造而得来的,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却不是太清楚。本文粗略的解释这个过程和一些中间产生的问题。

  首先要普及现代日文的体系知识。现代的日文(日语书面语)是混合使用好几种文字体系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句话:

  “日本では1月と2月にETSのトーフルが行われます。”

  此句意思是:“日本1月和2月进行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托福英语考试。”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这一句话里面有多种文字体系。

  汉字:日本、月、行;

  日本假名(平假名):では、と、にが、われます;

  日本假名(片假名):トーフル(托福考试,TOEFL);

  英文字母(拉丁字母):ETS。

  日本假名中的平假名、片假名,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现代日文书写是混合了这些文字体系的一个综合体;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日文”,狭义指的是假名(包括片假名、平假名),广义指的是混合体系。

  假名都是在删减、调整中国汉字笔划基础上改造形成的,区别在于平假名改造的是草书体(日本人曾经称为“草假名”),主要用于书写日语本身的词汇;片假名改造的是楷书体,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

  平假名来源是汉字草书,可能还不是很直观,我们再看看片假名50音图。

  片假名就非常的清楚,很容易看出来是删减、调整汉字笔划得来的,譬如カ加、ヒ比,有的直接和汉字本字就很相似,譬如ハ八、チ千、ニ二。

  究竟日本人是怎么通过删减汉字的笔画来创造自己的文字的呢?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我们只能说一下简单的过程。大致要分为两部分来说:“日本人为什么要创制自己的文字”和“怎么把汉字改造成自己的文字”。后一个还分为两个问题:“选择哪些汉字来改造”和“怎么改造”。

  然而,我们先讲一个预备知识。

  一、把汉字改造成类似字母的拼音文字有那么难吗?

  有很多人认为其实这没什么难的,不就是从几千个汉字当中找出几十个来固定的做字母吗?你还真别小看这个工作。

  我们先来看一下各种东亚文字(字母)的对比,来点阅读体验。

  举例一句话:“我是中国人”。

  繁体汉字:我是中國人。

  中国注音符号:ㄨㄛㄕㄓㄨㄥㄍㄨㄛㄖㄣ。

  纯日本平假名:わたしはちゅうごくじんです。

  纯日本片假名:ワタシハチュウゴクジンデス。

  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没有专业的文字学知识,也没有特别高的美学欣赏水平,只能谈最本能的直觉体验。当然我不能代表各位读者,我只能讲我自己的感觉。

  这几行字当中,

  首先用注音符号和假名都比用汉字繁琐,很明显“长”。但是假名的“长”不是真长,而是因为同样的意思日语发音音节数量多,假名13个表示10个音节,而注音符号11个才表示5个音节。长就有冗余的问题,是不太经济的。

  其次,平假名是由中国草书演变而来,它的笔画比较“柔”,而其它像繁体汉字、简体汉字(楷体),注音符号和片假名都是横平竖直的。哪一种更好因人而异。

  第三,如果横平竖直给人很“刚”的感觉,那么注音符号和片假名还太“松”了。也就是单位面积内笔划少,这一点上汉字更合理些。

  综上所述,就我个人而言,这几种当中很难分出高下,如果非要分个高下的话,我认为注音符号可能最差,其他几种都差不多。

  但是在亚洲传统中,即便是各民族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办法完全脱离汉字,直到现在日文书面语当中还是有大量的汉字,所以我们不能光看纯假名甚么效果,而要看混杂汉字甚么效果。

  简体汉字:我是中国人。

  繁体汉字:我是中國人。

  夹杂注音符号:我ㄕ中国ㄖㄣ。

  夹杂日本平假名:私は中国人です。

  夹杂日本片假名:私ハ中国人デス。

  看到了吗?如果夹杂汉字,除了纯汉字以外,平假名+汉字看起来是最舒服的组合。这一点上注音符号就差了很多。

  这句话不是太长,我们看看长句子“汉字+注音符号”是甚么感觉。我把虚词都用注音符号写。

  “因为我们没带伞,所以现在下雨了就很狼狈。”

  “ㄧㄣㄨㄟ我们ㄇㄟ带伞,ㄙㄨㄛㄧㄒㄧㄢ下雨ㄌㄜㄐㄧㄡㄏㄣ狼狈。”

  我个人认为不如“汉字+假名”舒服,不知道大家甚么感觉。

  由于注音符号长度和外表的问题,当时的民国政府没有采用用注音符号辅助书写的提议,直接全部用注音符号书写汉语更不可能。

  在此我要说明,上面这些都是上乘之作,很多人觉得其实也没多大区别,台湾省至今也用注音符号,也没听谁说特别丑。那我告诉你,你还没见过差的。注音符号是民国大师章炳麟发明,由民国政府加以改造推广的。但当时的社会有学习西方使用拼音文字的潮流,不同的学者设计了几十套以汉字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体系。

  我们来看看几种清末明初当时的学者设计的类似假名的汉字笔画型的字母文字。

  这是民国著名学者王照发明的“官话合声字母”,当时影响力非常大,尤其在北方。

  这是清末传教士发明的上海话音节文字。

  上面两种还属于能看得过去的,民国还有各种拼音方案,豆芽菜式的,仿拉丁式的,各种简笔字之类,不一一举例了,因为在笔者看来从外观上就难以过关。

  田廷俊《拼音代字诀》

  再看一些世界上不是太主流的拼音字母:

  大家看见了没有?这几种体系的字符,咱们先不说在表达音系上是否科学完整,设计合理,对老百姓而言它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丑”。

  大部分类似方案被抛弃因为不美观。我见过的民国方案中注音符号已经是最好的,就这么高的设计水平,也没法达到和汉字混用的要求。

  所以

  二、日本人为什么要创制自己的文字?

  一句话来说,作为非汉语族群,日本普通百姓使用汉字不是很方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严格来说是意音.语素文字),使用时可以不太关注它的读音。同样几个字,北京人、山东人、广东人可以有各自的读音,各地方言语法高度相似,整体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对于不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就没那么舒服了。“我是中国人”,日本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读wa ta shi/wa/chuu/go ku/jin/de su。但是问题不少。

  1. 汉日语序不一样。日语是动词放最后的,所以对应“是”的是de su。

  2. 日语的音节和汉语的音节(字)是对不上的。“我”对wa ta shi,“国”对go ku,数量不对在老百姓看来是很麻烦的。

  3. 有的东西日语有,汉语没有。譬如wa,属于黏着成份,表示前面是名词性主语,找不到汉字对应。汉语也有日语没有的成份,譬如“着”、“了”、“过”,日语没法表达。

  (举例用的是现代汉语,即便对于文言文来说,上面提到的问题在日本人学习时也不会消除。)

  所以对于不掌握汉语的大多数日本人来说,用汉字书写其实是比较麻烦的。创造假名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完全一一对应起来。假名可以看成是早期日本民间自发产生的一种简写缩写字体,跟中国古代宋元以来民间产生的简体汉字、俗体汉字是一个原理。

  光这么说你可能无法体会日本人的感觉。下面这行字就可以让你体会一下。

Pahawh苗文,是不是有了一点同理心?

  Pahawh苗文,是不是有了一点同理心?

  既然有需求,那么接下来淡淡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一步。

  三、怎么把汉字改造成自己的文字

  (一)选择哪些汉字来改造

  细心的人应该发现了,日本人一开始纯粹用汉字到现在的在汉字基础上减笔画选取五六十个固定的符号做字母,肯定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直接选五六十个汉字做字母。

  没错,日本历史上就有这样的阶段。

  据日本人自己的记载,汉字大概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传到了日本,经过20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了公元五世纪,日本人由于感觉到不懂汉语的人用汉字是比较麻烦的,因此选取了某些汉字来表达自己日语的固定的读音。注意这个“某些”的量很大,可能有几百。

  关于这一点很好理解,汉字的同音字很多,同样的音选谁都行。我可以写成“算盘”,我也可以写成“蒜磐”,我还可以写成“匴蟠”。

  写法在日本民间是五花八门的,其中一本著作的用法是最出名的,就是奈良时代的《万叶集》,这本集里对于假名的用法就称为“万叶假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语中很典型的一个音节ko(现在假名写成こ),选一个汉字来代表它的读音,在《万叶集》里面有很多种情况:古故枯姑祜高库侯孤,并没有说ko就只能写成哪个字。

  日本对于汉字的使用,长期以来就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度过,一直到了大概9世纪末、10世纪初的时候才出现了比较固定的用一些符号来代表音节的做法,也就是现代日本假名的雏形。

  (二)怎么删减汉字笔划改造成假名?

  接下来就要解释一开始文章中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在几千几万个汉字中选出恰当的几十个来表达自己的音节,而且对笔画做了删减,删减之后看起来还比较美观,和汉字一起混合使用让人感到舒服?

  这里究竟有甚么秘诀,谁又有这么大的本事?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靠时间淘汰不合格的字符。

  假名的创造者有很多传说,但是我们认为都不太可信。用中国的一句话说,假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没有具体的哪一个人一开始说这个汉字就一定表示哪个读音,也没有人说这个读音必须用哪个汉字来表示,也没有人说用这个汉字这么改造就一定比其用其他汉字要美观。

  (有学者认为日本片假名来自于中国古代曲谱的“简笔字”。敦煌曲谱中出现了“エ、ク、コ、ス、ハ、フ、ミ、ム、ヤ”这些符号,宋朝的《白石道人歌曲》中也出现了“人(ス)、フ、ミ、ム、リ”,都和现在的片假名可以对应。这只是一种说法,供参考。)

  归根到底就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把那些不舒服的字给淘汰了。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删减笔画出现一些简笔字,又经过长期历史实践,把不美观的给淘汰了,所以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清末民初的这些学者创造的类似假名或者汉字笔画系统的拼音文字质量比较差。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经过大量的群众实践。章炳麟、王照这些人都是当时民国顶级的人物,可是和经过500年日本老百姓检验的假名比起来,他们发明的注音符号、官话合声字母都只能是草案,离定型还差得很远。

  最后胜出的注音符号,现在台湾省还在使用,历史不过也就百年,和原先章炳麟最初的设计也大大的不同,经过了很多改造。我们看见的日本假名只是几十个,而历史上被淘汰的可能有几百个几千个。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并不是发明假名的人有多厉害。

  余论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古代日本人能不能抛开汉字,完全创造自己的文字?

  个人认为,以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做不到,即便产生了也很难推广;再次,在当时推崇中国文化的环境下,也不太会有这种做法。

  最后再补一张图,虽然说日本假名混合汉字书写看起来也挺舒服,但是在日本古代场景中看到全汉字书写的东西还是觉得特别的酷。

在线咨询
免费试听

相关推荐

首页 留学 托福 雅思 GRE GMAT SAT ACT 小学 英语 学前 中考 高考 考研 四六级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