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倾听孩子声音的第一步——保持平和的心境
新东方网
2015-02-13 14:44
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
王晶:今天有幸请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老师。曹老师是青少年心理专家,也是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的顾问,每年做很多的讲座,很受大家的欢迎。其实关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很多人对怎么听很迷茫,用耳朵听都会,但是如何真正地听懂,而且在听懂的前提下,如何去正确的交流,您在这方面很有研究,能给家长和老师们分享一下吗?
曹萍:其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倾听孩子的声音”,就感觉心一动,我觉得这是特别美的话题,这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怎么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而且还能听懂孩子的声音,这是很有学问的,是需要我们静下来去好好想的。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你必须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听得见。如果静不下来,你心里会有很多想法、欲望扰乱思绪,这个时候你听别人说话,是带着各种判断,就会屏蔽对方很多声音。因为你的头脑中、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声音,那就是你的欲望、你的想法。
王晶:我们叫做预设,因为你在屏蔽界限以外的声音,就听不到了。
曹萍:你根本听不到,还不能说听懂了。所以作为家长、成年人,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首先我们要静下来,自己做到心平气和,带着一种安宁的情绪去跟孩子交流,去听孩子声音,才真正能听见,
王晶:但其实家长要心平气和,这个前提也挺难的。在浮躁的、快节奏的社会里,家长怎么能做到心平气和?尤其是面对孩子(很多家长视孩子为自己的产品),就很难做到平衡。那么您有什么经验能让家长快速地进入这个状态,达到这样的修为?
曹萍: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办法,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训练一下自己,让自己静下来。当自己能不被扰乱心情的时候,就思考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其实当你想到孩子未来长大以后的样子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长大的那个样子跟你现在所要求的是背道而驰的。其实我们真正渴望的是孩子有成就,但你一定会想到,这个成就的前提是孩子的健康。
王晶:还有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中国的孔子说过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是在想明天,或者期末考试,而是在想十年二十年之后,现在很多家长考虑得太近了。
曹萍:对,就看眼前这一块了,今天孩子考多少分了,分数不高,能上好的学校吗。他是从今天来推未来,来推明天。
王晶:那样的话就是倒推了。我要让孩子未来健康、快乐,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同时社会给予回馈让他养活自己,能吃上饭,这是家长最觉得重要、最关心的,但那样的孩子一定要是健康的、是受人欢迎。那怎么做呢?可能有的家长有这个想法,但还找不回自己,因为还是攀比嘛。我觉得现在所有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一种对比之中,而实际上应该要回归内心是吧?
曹萍:这是家长的一个常态,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但是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优点,别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家长不是拿优点比优点,而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那永远比不赢,永远是一个输家。
王晶:所以其实好的家庭教育最好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曹萍:就是成为他自己,让孩子阳光快乐,当这个信念完完全全占据我们内心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浮躁了,就会心平气和了。当你真的心平气和,就会慈祥地去看孩子,那时候才能真正听见孩子在说什么。
王晶:您经常做咨询,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给我们讲一个。
曹萍:这方面的故事确实太多了。有一次一个母亲跟我说,她今天告诫自己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说话,一定不能不发脾气,即使我真的很生气,但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发脾气。她说自己开始是压着情绪的,但跟孩子没有交流两句又崩了,为什么呢。我说,你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压抑情绪上了,不让自己的情绪爆发,但是那个情绪的力量确实蛮强大的,一旦受外界刺激,就一定会爆发。
王晶:那怎么办?
曹萍:要想做到心平气和,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诚意正心”。如果你的意念还没有提升的时候,消极情绪还会有,那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接受这个情绪,你会发现当你真的接受的时候,就真的平静下来了。我们之所以不平静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不肯接受他,其实真正的包容就是包容对方的不同。
王晶:就是接纳他的全部。
曹萍:所以做到心平气和,才能真正地去听见孩子说的话,这是第一步,就是先得能听见。如果你都听不见的话,就没法谈后边的听懂。
王晶:您的中心思想是,真正能听到孩子的声音、听懂孩子的声音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家长要有平和的心态,而要做到平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接纳孩子的全部,而不是只顺着自己的预设--我要什么,我希望什么。您带来的这一连串逻辑特别好,希望每一个家长都不要预设自己的情绪,而要平和地完全敞开心扉听孩子说,听完之后交流,最后把这种互动的、良性的亲子关系变成一种氛围,变成一种常态,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良性地走下去。
曹萍:对,这才是真正地开始回归到本源。(主持人王晶系清华大学出版社培训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蔡安)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