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刚:如何掌握帮助孩子的尺度?
新东方网
2017-11-11 17:28
专访嘉宾:谢刚 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博士
主持人:范晨雪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养育过度和养育缺失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刚老师来到我们论坛,我们之前经常探讨一些理念性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觉得应该更多回归到具体现实层面,这次邀请您来我们非常的开心。
谢刚:我是带着非常感恩的心情参加这次大会,1996年如果没有新东方考试的准备的话,我是不可能用英文分数拿到我的奖学金,所以非常感谢新东方集团的信任。我也特别同意,心理学其实在几十年中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理论,但是没有用在生活中,这也是为什么2012年,我就开始以“心桥”这个笔名写工作博客。我从2000年开始在加州中小学做心理学的工作,接触了很多案例,并思考怎样把理论传递到生活之中,我也是觉得理论必须要在生活中应用才会发挥它的价值。很多好的理论,大多数人不知道我觉得很浪费,所以就以工作博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希望做一个心理学理论和生活中的一个桥梁,所以有了“心桥”这个名字。
主持人:我跟您是校友,听张厚粲老师讲,有很多东西心理学很早就去研究了,但是我们中国好像一直有很多人都会感觉没有把心理学落地。我知道您是做学校心理学这一块,我在工作当中,开始感觉到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您觉得这样的现实情况是和我们大环境有关吗?
谢刚:我相信和大环境肯定有关系,去年第九届论坛的时候,徐凯文老师提过在八十年代心理障碍比例只是大概1%到2%,现在已经涨到17.5%。美国的数据显示,9到17岁之间占心理障碍患者的21%,他有可以诊断的心理障碍和上瘾症状。这么大的一个比例提升,一定是是跟这个大环境有关系的。去年的开幕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现在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的飞速,但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个跟我们的大环境一定有关系,今天上午俞老师也提到过说,在四十年以前长大的这代人,受儿时的匮乏物质环境的影响,造成现在对一些东西的追求是超过了正常一个范围,太去追求物质上极大的满足。正因为这种状态,我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陪伴孩子的一些心理发展。这还与我们的父母辈的生活重心有关,因此我们这一代有点过于关注其他方面的一些满足而忘记了心理方面的需要。
主持人:这些所谓有问题的孩子,行为表现各异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共性?
谢刚:很好的问题,今天俞老师说,他的观察是70%到80%,甚至90%的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家长,今天下午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基因是一部分原因,占了40%到50%,我接触的孩子,他们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情绪等问题严重到影响了教育成绩的程度,才会来找我。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有一小部分是基因造成的,父母管教的方式,其实是还不错的,只是受基因的影响。但是我也同意俞老师的观察,80到90%是家庭里面出了问题,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一些需要,而造成了孩子这种无助感。或者是不满足孩子的这个心理需要造成孩子的缺失安全感等等。这一点今天上午也有不同老师提到过。我看到的基本上处于这个现象,80%到90%孩子的问题,确实是来自于后天教养的过程中一些缺失或者是过度的一些反应。
什么样的帮助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感?
主持人:过度去关注,没有关注到都会影响到孩子后续的发展?
谢刚:是的,我们应该重点去满足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他的自主感、他的成就感,他的归属感,上午的论坛对这些主题有一些探讨,我的收获很大,非常感谢,非常荣幸能来到这个会场。
主持人:我来谈谈自主感的一些现实情况,我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陪着孩子学习,在校学的时候就陪,甚至现在有的家长到了初高中还在陪。前两天接触一个家长,他为了他们家初三的孩子,开始学物理,但同时家长觉得陪伴越来越吃力,这个过程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感觉?
谢刚:是,一定会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学习的态度。作业学习到底是谁的事?你要让孩子明白。自主感下面还有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孩子如果习惯了父母长期的陪伴的话,他不太容易会把一些事情当做是自己的事情。我特别喜欢今年这个主题“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心理健康这部分也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当父母一直在陪伴着孩子,替代孩子做他本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他对自己是怎么看的?他一学习,就想到就想到妈妈,还是看到学习就想到了要去自己尝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孩子有困难可以来找我们,但90%的作业应该是独立完成的。
亲子交流的方式远远比传递的知识重要得多
主持人:这个问题可能很多的家长感受是,我怎么能不管他呢?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我亲戚家有很多孩子,这些家长就是说:我不会不管他,我会给他找老师,没有合适的老师我也不能不管他,他们好像放不下来不去管。我知道您有两个特别可爱的宝贝,这样的情况,您遇到过吗,是怎样处理的?
谢刚:孩子不会的时候会来找我们,我们是孩子力量的源泉,孩子感到虚弱,有挫折感一定会来找我们,这是我们要帮的。我刚才讲的这个自主感,自立感,是孩子独立先做,不会的时候再来问我们,我们当然要去帮,两者并不矛盾。孩子在他学习中有困难,努力一点才能够攻克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助一臂之力的地方,总体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应该是独立完成的。
再就是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以一个什么样的交流的方式。我们有没有让他觉得,这么容易的都不会,我们交流的方式,比实际帮助他这个内容要关键很多。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耻辱感,或者想去掩盖,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不帮。所以我们在帮助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让他知道前面的概念掌握的特别好,引导他思考这个跟前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金色的法则,先找到孩子比较好的地方,再给出建议给出指导。有研究说,对于教师而言,两者的比例是4:1比较合适;对家长而言,比例为5:1比较合适。我的孩子和我说,你给我2:1就行。换句话说找到孩子两三个优点后,你再指出来需要帮助的地方,这时候孩子更容易接受。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要去掩盖自己的不足,甚至是产生后期的这种欺骗等等来逃避自己的弱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交流的方式远远比我们传递的知识要重要很多。
我们回头想想我们在小学初中甚至大学高中,我们具体的知识,我们能记住的有多少?没有多少,我们记住的是什么,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养成的对知识的态度,获得学习的方式,还有对自己的一个态度。我们看到新的知识,甚至是难的知识,我们赶快躲,还是假装不知道,还是面对,还有尽量去解决和学习?这个态度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这个态度是十几年以来求学的过程中具体的知识意外的宝贵财富。我们可能忘记了知识,可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够觉得我们是能干的,我们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就算是现在我不会,未来的我可以找到办法来去克服的,那这个态度是陪伴我们终生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给我们说了一个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关注的不是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去引导孩子,让他感受到他是可以做到的,非常感谢您,也非常期待接下来您在论坛中给我们分享更多,今天我们采访就到这。
更多内容请关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