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席瑞:阅读是长期的语境熏陶
新东方网
2020-11-09 17:16
主持人(左):新东方优能中学推广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嘉宾(右):奇葩说辩手 公共表达 辩论专家
如何看待大众对男女的固化思想?
主持人:席瑞老师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您之前提出过现在的性别标签其实还是在被肆意张贴的,您觉得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如何能够不再给孩子传输刻板印象,比如男孩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女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要做一个改变,应该从哪些方面做一些推动?
席瑞: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好的,首先我得说一下,这个推动肯定是很慢的,大概率还是靠教育来推动。“父权制”这个东西写在这个社会中这么多年,所以如果整体打碎是不可能的,并且你打碎了还来不及重建,只能说在这个细微的过程中不断去影响,所以肯定要靠教育。
我觉得有两个部分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社会教育,一个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我觉得现在的侧重点还停留在,比如性侵害防护或者是性保护上面,这个部分叫做身体的保护,或者法权意义上的保护,我认为在性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有生理上的教育,还应该有观念上的教育。
第二个就是我觉得在社会上,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大众媒体它并没有起到一个好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加深我们对男性女性的偏见。我很讨厌一些词,比如绿茶、直男,我认为这是在把人不断标签化,会有刻板印象在里面,所以社会上还是要对这一部分东西做出一些回应。
主持人:对,我们现在会给他直接的标签化,比如说把像男生的女生称之为“女汉子”,相对比较阴柔的男生叫做“娘娘腔”,这两个词虽然我们都不愿意被接受,但是似乎“女汉子”比“娘娘腔”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席瑞:确实是这样的,在父权制社会中,“娘娘腔”用来指男性缺乏阳刚特质,男性的阳刚特质是有生理基础的,在农业社会里我们需要男性迸发出这样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社会已经不需要了,男性会认为娘娘腔是男性中的叛徒,你这个样子是威胁到男性的主导权利的。
而相对来说“女汉子”,你不如男性,但是你在向男性的标准靠,所以我们当然欢迎,起码你是在以我的标准为标准的,而娘娘腔完全是在打碎这套标准,所以社会上确确实实一直以来对女汉子接受度都比对娘娘腔接受度比较高。
主持人:如果给孩子提建议的话,你会如何建议正处在性别困扰中的孩子正向的对自己进行引导呢?
席瑞:这个建议的对话方向绝对不是对话给学生和孩子,对话的一定是老师,就是你的决策者和你能够引导大家发展的人。
所以我个人很少给孩子们去建议,我个人一般都是给老师建议,孩子之所以遭受嘲笑和霸凌很多时候性格、性别气质是里面的一环,但是它是一个外衣。孩子最怕的是不合群,他不合群就会被嘲笑。
老师这个时候怎么选择很关键,我认为在不伤及原则的前提下,老师应该永远站在弱势群体那一方。
站在弱势群体那一方不是把多数孩子叫过来批评他们,这个没有用。你应该向他展示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如果这个孩子他穿粉红色衣服被嘲笑了,老师就应该穿粉红色衣服,如果这个孩子因为戴什么东西被嘲笑了,老师就应该也去戴,你要让大家感受到他不是一个人,他也是一个群体,只不过他是个小群体,这件事情是需要靠老师身传和言教结合的,不光只是去做批评教育。
作文教育是侧重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主持人:之前看过您的一个辩论,说小学的作文教育到底应该是侧重于个性化还是侧重于标准化,您会如何建议或者引导我们的孩子,到底他如何能够在应试的作文当中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能够得到很好的一种分数或写作能力提升?
席瑞:我个人会认为应该先让他感受,先感受,再后面想要引导特别简单,可是你如果先给了他很多条条框框,你再让他把经验往里面填充,他会觉得我没有经验。
人文教育从来不是让大家记知识的,人文教育最后就是要让他养成人格,养成感受,养成共情,这些东西在现在当中都是缺乏的。
主持人:你在很多角色上都已经有比较成功的一些经验了,但很多你的同龄人还处在自己人生的迷茫期,你对于还在探索自己目标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席瑞:我的人生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的,所以我觉得在高等教育中要多尝试,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评价是非常单一的,我现在回到学校应对的最多问题是:学长我要怎么赶快保送研究生?学长我觉得我大二就要出去实习,怎么样实习可以在大三大四提前找到自己的工作?我说好可怜啊,是谁在催着你人生的节奏,你这么快干吗,你人生过完了给谁看?
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不光打辩论,我还说过相声,我还演过话剧。人生我觉得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我尝过很多很多东西,看过很多很多东西,我觉得大学是给人自由的时间去尝试和发掘你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喜欢的状态你自然就有一股心流的。
主持人:如果给我们想要打辩论的中学生一些建议的话,你会建议他们从哪一些的方面去锻炼自己的思辨型思维,更有效地进行辩论呢?
席瑞:是表达欲。表达欲从哪来?从生活的观察和经验当中来,好的辩手一定是好的观察者,你要观察的是别人的位置,如果你永远只在自己的位置,那本质上你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限制,所以我个人觉得辩论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引导孩子的表达欲和他对于自己一个思维墙的拆除和尝试。
不是看教材书才叫阅读
主持人:您喜欢阅读,这种习惯,您从小是如何养成的?
席瑞:我很少去教别人为什么能够喜欢上阅读。因为我小时候经历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从县城转到武汉,就是我的朋友都不见了,然后我面对的是陌生的团体,然后大家的生活处境有点不一样,所以就相对来说比较孤立一些。
第二个是性别气质这个问题,也会导致我比较孤立,我这个人又很喜欢说话,我就只能去找阅读对话,跟书籍对话不失为一种交流的好方法。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后来学文学,我说文学它是对现实的补偿,我就是在用文学来补偿我自己对于现实那一部分的遗憾,文学会给这个世界上每一种遗憾,每一种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最后的答案,在很多小说里面你能找到关于最终的答案,你能幻想一个生活在那个平行世界里面你得到的安抚和补偿。
主持人:家长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席瑞:大家都在说,父母应该在家做个表率,我觉得可能这确实是有一个示范作用,第二个就是我觉得起码父母不能去干扰孩子阅读,每个家长都觉得读书非常重要,但是在家长眼里面很多时候书是教材,是辅导书,是习题册,不是那个人文素养的书。
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比较偏功利化,总觉得读小说好像就没有办法把分数提起来,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语境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思维方式等级会持续迭代的,如果我们这么急于求成,我们肯定看不到阅读更长远的功效。
另外我觉得家长要进行合适的引导,最好肯定还是读经典,可以由有趣的一部分经典先进行引入,没有必要搞一个非常无趣的大著作经典,因为人的读书也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先从儿童文学开始培养,比如《哈利波特》。但是我个人是比较反对读网络、言情小说的,它可以是生活的调剂,你知道那个网络小说,大多数它都是重复的,你说人生这么有限,去读这个我觉得有点浪费,我会觉得很遗憾。
主持人:有些书籍是以电子产品为媒介的,家长既想让孩子读书又担心电子产品占据孩子很多时间,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席瑞: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对电子产品这么忌讳,当然打游戏的除外,打游戏先放在一边,电子产品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高度的、海量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觉得要警惕一下,孩子在吸收碎片化的过程中他有没有办法构建他整体的体系,这个是最主要的。
第二个我觉得需要警惕的就是新媒体阶段,大家都是用个性算法来做推进,个性算法推进要警惕一个问题叫信息减法,就是看似好像我一天看了一百条信息,其实一百条都是一个信息,都是你喜欢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在利用新媒体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主动、有目的性的去进行。
主持人:我们再次感谢席瑞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想看高峰论坛现场实时播报吗?精彩内容尽在交流群中分享~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