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沈奕斐:父母角色定位对孩子教育很重要
新东方网
2020-11-09 17:23
主持人(左):李牧人,新东方北京学校泡泡少儿部总监
沈奕斐(右):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副教授
女性突破性别刻板印象
主持人:非常荣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老师来到我们直播间,沈老师有一本书叫《透过性别看世界》,社会对性别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女性,那女性该如何突破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呢?
沈奕斐:我们在讲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候,背后是有两个具体子项的:一个叫性别规范,一个叫性别角色。
所谓的性别规范就是你的坐姿、言语等各方面行为表现。性别规范最早是跟某些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有紧密联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规范就不合适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慢慢去改变它,比如说过去女性,说话说得特别轻,特别温柔,速度慢一点点。但今天我们的女性也走到了社会上,我们在公共领域如果再像以前面对私人生活一样,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去讲,是很难获得竞争力的,价值没办法体现。其实我们就可以去突破这种所谓的性别规范。这种规范的转变,是社会对女性提出的新要求。
如果男性还停留在过去,觉得一个女性怎么能说话这么直截了当、不温柔,这样其实是不公平的,男女两性都不得不在这个规范里面去做调整。
女性线条是柔美的,但是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常常是要有锋芒的,那么这两种形象之间,如何能够体现在一个人身上,这对我们女性是很大的挑战。对社会也是的,这是社会规范这部分。
还有一个叫社会角色,我们过去的女性所有的角色在家庭领域,她是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比较服务型照顾他人,她是顺从的,
比较听取丈夫意见的。可这个角色在今天不行。首先,不符合现代社会本身发展。今天的现代社会是时时刻刻要做决策,所以即使在家庭领域,女性也必须要当机立断去做很多决策。
第二个,今天的女性不仅仅是要照顾别人,自己也需要被照顾,她也有工作,她也需要“妻子”,她也希望回到家里葛优躺。这个角色,它也面对挑战。
所以我们在讲社会性别的时候,其实不是说男的要变成女的,女的要变成男的。我们让每一个人更符合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是拿过去适合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这种社会规范,放到今天信息时代对女性、对男性的要求。
家庭成员做好角色定位
主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长辈互相拆台这件事怎么看?
沈奕斐:要权责利益明确,比如说我们家喂养的事情是我妈妈负责的,我也真的很看不惯,为什么我儿子八岁了你还要喂他,但由于这个事情是我妈妈做的,如果我说:外婆一点都不懂科学教育,现在还在喂你。那外婆的权威就被打掉了,孩子就会质疑外婆的权威性。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原因,外婆的权威不容置疑。因此,作为妈妈一定要从中调和。要跟孩子说:妈妈觉得外婆是一个特别努力的外婆,你也是个特别能体谅外婆的孩子,你们俩真的配合得很好,就让他们互相喂,他们两个这么相爱相杀的这种关系,互相很享受,我就不干涉,如果我去尊重我妈妈他们这样的教育方式,她就不会来挑战我,因为我在为她说话,这样子我们互相保留各自的权威。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在这中间,他就会既尊重老人又尊重爸爸妈妈。
主持人:关于父母角色定位的问题,有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的说法,两个人怎么配合比较好?
沈奕斐:现在对于夫妻共育是有误区的,似乎夫妻双方一定要对孩子保持一致,其实“一致”是指大方向的一致。如果你们两个人对于怎么培养孩子大方向有分歧,是你夫妻关系本身就出问题了。良好的方式是:即使我跟你不一样,我还尊重你。所以有些场合我们观念不一样时,我们不要互相诋毁,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爸爸负责的这件事情,妈妈尽可能去尊重他,妈妈做的事情爸爸也应该来尊重。
关心与控制的关系
主持人:您有一句话特别有启发,关心与控制之间,取决于需不需要,这个可以详细谈一谈吗?
沈奕斐:我们总会觉得孩子其实要比我们以前幸福得多,他吃得好穿得好,有那么多人关心他,哪像我们小时候。但是如果你去比较现在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并没有觉得快乐幸福。
因为有时候我们给了很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对孩子来讲,他不在乎,那不是他需要的东西。他们会认为,如果我不需要,你就是对我的控制。所以关心和控制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它取决于如果这个人需要他就是关心,如果不需要就是控制。
我有本书叫《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父母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去尊重他。他不想要的时候是可以不要的。
主持人:这个需要和不需要之间会不会有一种情况,孩子认为不需要,咱们看来认为需要?
沈奕斐:是的,经常有这种争议,所以我在《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里面,提到了优势累积法,意思就是密切关注孩子,但是要不要出手,其实背后有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要去看孩子的行为,有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叫有自然后果的,有的是有逻辑后果的。
自然后果是说,孩子要去拿很烫的水,如果孩子把自己烫了,这个后果是孩子自己承受的,这个时候其实父母就可以忍一忍等一等;逻辑后果是说,孩子把一杯水泼在别人脸上,这个时候你就得要出手去管了,因为这个后果是让别人承受的。
主持人:孩子特别要面子很少认错,明明是他做的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他习惯性把责任甩到别人身上,咱们怎么教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沈奕斐:我觉得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前提假设就是有问题。
好像孩子天然就会甩锅。
的确,不想承担责任有部分天性使然的地方,但是如果孩子发现承担责任跟撒谎之间的代价,其实是承担责任更小一点点,你就会发现孩子是比较愿意承担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孩子一旦说真话,你铺天盖地的指责就来了,我们没有给孩子正常试错的空间,他犯了错就觉得很严重。如果孩子撒谎里面,撒十次谎会被逮住三次,但是另外七次是逃过的,这样一比较孩子肯定要学会撒谎推卸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可以能够逃过八次,划算了。所以你的惩罚措施是带有其他含义的,你得小心一下,往这个方向想想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中国的二胎政策开放以来,家有二宝的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关系也变得复杂,您给我们支支招,如何平衡大宝和二宝的家庭亲子关系?
沈奕斐:我专门去研究了一下,我发现中国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经历了。其实有两个孩子是特别好的,孩子能学会这种社交能力。我们过去的模式是:大姐、大哥在家里是有权威的,但是今天家里的大哥、大姐是没有权威的,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公平观的问题。
家长老想着一碗水端平,总觉得50%和50%是公平,如果现在已经给大宝60%了,就觉得已经很公平了,但我们在研究里面发现不是的。比如:我现在把这束花全部先送给你了,现在我在这里面拿出一朵花送给别人,你会发现我拿一朵你都觉得不顺。你会说:这里有这么多花,我只拿走一朵而已。但是对于大宝来说,是感觉被剥夺的,对大宝来讲你每一个剥夺,其实都是不舒服的;但是对二宝来讲,本来这束花不是我的,其实对他来讲,给一朵他可能就高兴了,或者他看见哥哥有,他要两朵。
所以这个过程中,公平的概念并不是50%对50%,到底是多少,涉及到这个孩子本身的性格,涉及到你们到底有多少的能量能付出。如果你本来就给的时间非常少,那孩子争夺一定是厉害的。所以我觉得要破掉所谓50%的公平,你要让小孩子自己去磨合,磨合出来到底怎样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是公平的。
想看高峰论坛现场实时播报吗?精彩内容尽在交流群中分享~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