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贴:习大大身边的“男神”是这样炼成的!
新东方网整理2015-10-12 11:26
孙宁国家翻译官教你学好英语
1981年在南京出生,1993年考取了南京外国语学校,1999年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口译专业。17岁的孙宁,就可以为英文故事集审校了。2013年3月,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记者会上担任翻译工作。目前,是习大大、李克强的首席翻译。
Is There a Shortcut?学英语有捷径吗?且听孙宁首次分享他的英文学习之路,这对于我们绝大多说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最具有说服力的视角。
第一条听录音初中时要求,每篇课文要听三十遍。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坚持下来,我反正照做了:
每天晚上捧着随身听(那会儿还没有复读机),听一遍在纸上划一道杠,直到划满六个“正”字。
虽然不能说每遍都精神高度集中,但那么多小时听下来,对语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当然,录音质量一定要高,最好是英语是母语的人用正常速度录制的,那种哗众取宠的“洋话连篇”之类就像魔咒,听得越多坏处越大。
第二条抄句型
我学3L时,老师上课要大家口头轮流造句,下课还要付诸笔头,造一页纸、大约十来句。
我的句型就是这样学来的,一点秘诀都没有。当然,抄的时候不能“有手无心”,当时抄错是要重罚的。
第三条要默读平时做题、温书总是喜欢读出声来。
时间一长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感比同龄人好了许多,应该得益于此。
用功,再加上点巧劲,进步会更快。
要善于琢磨,举一反三。
我记性差,不愿背(课文、单词、语法),就试着多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背了。
到底是two third还是two thirds,中间有没有连字符?
一般说on Monday,但前面的介词可不可以拿掉呢?
是不是一定得说fish and chips,反过来就不行呢?
这些都是我研究的对象。得到了答案还不满足,总要想一想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举一反三。
做题也一样,每次都会问自己:出题人想考的是什么?这样,就不用陷于题海战术,白白浪费掉宝贵的时间和学英语的兴趣。那时只要考英语,前一天我准保在家看闲书或温习其他功课,第二天仍然考第一。
每件事好像冥冥中都有安排。学鲁滨逊“伐木造船”时,我并没想到五年后大学的泛读课上会要求我们读这本书,而初三暑假我就已经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本书啃了一遍。学《看听学》时,也完全没想到日后会与作者的另一本力作《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打交道,甚至爱不释手。
“牛抗”(New Concept English的昵称)课课都堪称经典,每册都有自己的风格,字里行间透着英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和高贵。这套教材影响之大,有很多趣闻可资佐证。随便拉一个外校毕业生,让他说出一到三册第一课的标题相信都不是难事:从Excuse me到APrivate Conversation到A Puma at Large,每课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大学写作课,一次题目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中只要学过《新概念》的很难找到不用Suchis human nature that …的;翻译课,老师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怎么翻,很多人想都不想、张口就来:one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这里要提到许多外国语学校的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法宝:背课文。
初中三年,从3L到NCE前两册一共360课,我们背了整整三年。古代私塾先生要求童子诵读先贤哲言,否则就不能掌握祖宗文字;学外语其实也一样。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后悔的话,就是觉得当时背的东西不够多。学完了3L最后一课,快乐、充实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暑假做了遍当年的高考英语题,用了一半的时间,居然也能得131分。虽然知道标准化命题不能反映客观水平,做题在行并不表明英文水平高,但——凡人如我——心里还是挺得意。
中学六年尤其高中三年,我都把英语当作一门我可以考高分、可以给我信心的科目,而没有意识到英语作为语言本身的魅力;所谓兴趣,不免带上了功利色彩。这种局面直到我把英语作为自己唯一的兴趣所在和着力点——也就是到了北外英语系——才得到改变。
英语作为专业该怎么学?这是我在北外第一学期遇到的最大难题。
痛定思痛,决定改弦更张。性格一下子改不了,就从其它方面努力。
相关推荐